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为何开始密集建高校?

高考临近,和高校有关的新闻总能拨动家长心弦。据官媒报道,广东省正在密集建高校,具体来看,涉及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城市。

高考临近,和高校有关的新闻总能拨动家长心弦。

据官媒报道,广东省正在密集建高校,具体来看,涉及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城市。

先来看看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等合作办学先后开办,还在筹建香港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等新高校;广州的高校建设也不遑多让,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广州校区,同时加快筹建广州交通大学、黄埔大学等;而佛山在建的高校数量也不在少数,佛山科技学院升为佛山大学,引进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广东财大(佛山校区)、华南师范(南海校区),和港澳合作办学香港理工大学(佛山);让人意外的是,东莞也正式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并向教育部申报设立大湾区大学,这是首个以“大湾区”命名的高校。

据媒体分析称,36年蝉联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人才或已经无法满足发展。广东制造业非常发达,对高层次技术人才需求本来就特别旺盛。另一方面,随着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人才缺口更大了。

广东发展经济为何要人才为先?

近年来,广东在高等教育领域动作频频,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折射出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何广东如此重视人才?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正面临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的关键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增长主力。例如,深圳的华为、大疆等科技企业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而佛山、东莞的智能制造升级也依赖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然而,广东本土高校资源长期落后于北京、上海,顶尖人才供给不足。2022年数据显示,广东每十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密集建设高校,尤其是与港澳合作办学,广东正试图弥补这一短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设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专业直接对接深圳科技产业;大湾区大学聚焦微电子和先进材料,服务东莞制造业转型。没有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如同无源之水。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广东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但创新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需依托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美国硅谷为例,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为其输送了大量技术成果和创业人才。

展开全文

广东近年布局的高校均强调“产学研融合”。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立“红鸟硕士班”,学生直接参与腾讯、广汽等企业的课题;深圳海洋大学依托大鹏新区的海洋产业,培养深海探测技术人才。这些高校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创新链的前端枢纽。据统计,2023年广东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0%,其中60%来自新建合作办学机构。

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同样在加码人才争夺。上海引进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同时配套建设上海科技大学,苏州联合南京大学建立苏州校区。广东若要保持经济领先,必须构建更强大的人才磁场。

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为何开始密集建高校?

与港澳合作是广东的独特优势。香港高校在QS排名中表现亮眼(港大、港科大均居全球前50),但受限于本地市场狭小。广东通过“名校+湾区”模式,既为港澳高校拓展空间,也为自身吸引国际化人才。例如,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首批招生中,30%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国家,未来将为东莞外贸升级提供跨文化人才。

从“三来一补”到“双区驱动”,广东的发展史本质是人才集聚史。当这些高校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时,广东或将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再次领跑。

高校是科研转化的“孵化器”?

在深圳南山区的一片科技园区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实验室正与华为联合研发6G通信技术;东莞松山湖畔,大湾区大学的微电子团队已为本地企业完成3项芯片设计专利转化;广州生物岛上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红鸟硕士班学生带着广汽集团的课题在实验室攻关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

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高校作为科研转化“孵化器”的核心价值。在广东打造科技创新强省的进程中,高校正从传统“象牙塔”蜕变为创新链的关键节点。本文将从机制突破、生态协同和全球竞争三个层面解析这一现象。

科研转化长期面临“死亡之谷”困境——大量论文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跨越到产业化应用。广东新建高校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这一难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行“教授创业计划”,允许科研人员保留70%专利收益,该校李教授团队研发的柔性显示屏技术已孵化出估值超10亿元的初创企业;大湾区大学采用“企业导师制”,宁德时代工程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学生毕业论文就是企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新型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8亿元,是传统高校的3.2倍。

这种转化效率的提升源于办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与传统高校不同,这些机构多数采用“市校共建”模式,如深圳市政府为香港大学(深圳)配套设立50亿元成果转化基金,政府作为“风险共担者”大幅降低研发市场化风险。广州黄埔大学更首创“实验室即公司”机制,科研团队可随时注册企业,使用学校设备进行中试生产。

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为何开始密集建高校?

在波士顿128公路创新区,麻省理工学院每年催生数百家衍生企业;在硅谷,斯坦福大学校友创办的公司总产值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广东正在复制这种“高校-产业”共生模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无人驾驶实验室,已成为小鹏汽车、文远知行等企业的共享研发平台;佛山仙湖实验室(隶属佛山大学)聚集了美的、碧桂园等本土企业的研发中心,形成“15分钟产学研圈”。

这种生态构建呈现三个特征:一是空间聚合,如深圳海洋大学与大鹏新区海洋产业园同步规划,教学楼与企业研发中心物理距离不超过500米;二是人才环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教师可同时在季华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三是资本渗透,深创投等机构在深圳理工大学设立专属投资基金,对科研成果实施“全周期陪跑”。

尤为重要的是,港澳合作高校带来国际专利布局优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依托香港本部PCT国际专利申请体系,2023年帮助16家深圳企业通过“香港通道”完成海外专利布局。这种“前研后厂”模式(香港基础研究+广东产业化)正成为大湾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特有范式。

人才战略是广东的“长远投资”?

在经济学中,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广东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密集投入,这一战略背后,是广东对人口红利消退、产业升级压力和全球科技竞争的前瞻性回应。

过去40年,广东依靠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成为“世界工厂”。但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15-59岁劳动人口占比下降5.8个百分点,而大学学历人口占比仅为15.9%,低于北京(41.4%)、上海(33.9%)。这意味着,广东必须从依赖“人口数量”转向依赖“人才质量”。

新建高校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抓手。我们来看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该高校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直接对接广汽、美的等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圳理工大学重点培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才,服务华为、华大基因等科技巨头。这些高校的定位并非“学术象牙塔”,而是“产业人才库”,确保广东在“工程师红利”时代仍能保持竞争力。

科技创新的爆发往往需要长期积累,而非短期冲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表示:“芯片研发不是砸钱就能马上成功的,需要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坐十年冷板凳。”广东要打造“科技创新强省”,必须建立可持续的科研人才供给体系。

在这方面,广东的高校布局具有明显的前瞻性:

基础研究领域:中山大学(深圳)设立先进能源学院,聚焦核聚变、储能技术,这些研究可能10-20年后才能产业化,但却是未来能源安全的关键。

交叉学科培养:大湾区大学设立“科技金融”专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资本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需求。

国际化科研网络:香港大学(深圳)依托香港本部的全球合作网络,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入驻,使广东能持续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这些投入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回报,但正如斯坦福大学孕育了硅谷,MIT催生了波士顿生物科技产业一样,高校的长期科研积累终将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人才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上海凭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吸引了特斯拉、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际巨头;杭州依托浙江大学,培育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广东若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保持领先,必须构建更强大的人才磁场。

与港澳合作是广东的独特优势。香港高校在QS排名中表现优异(港大、港科大全球前50),但受限于本地市场,科研成果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广东通过“港澳高校+湾区产业”模式,既为港澳学者提供广阔应用场景,也为自身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广东的高等教育布局,本质上是一场面向未来的“人才储备战”。它不同于基建投资或产业补贴,其回报周期可能长达10年、20年,但一旦成熟,将释放持久的经济增长动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曾说:“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思想,而思想的载体是人才。”当深圳海洋大学培养的深海工程师助力中国开发南海资源,当大湾区大学的芯片专家推动国产半导体突破“卡脖子”技术时,今天的投入将被证明是最具战略眼光的决策。

广东正在下一盘大棋,而人才,就是棋盘上最关键的那颗子。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元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bs8.xyz/27646.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